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7232|回复: 2

评李昌平致袁隆平老师的公开信

[复制链接]
lintkk 发表于 2019-7-6 10: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lintkk 于 2020-10-23 08:38 编辑

  评李昌平致袁隆平老师的公开信


       李昌平先生致袁隆平院士公开信《给农民留几粒真正的种子》事件,已经过去七、八年了,本来没有必要旧事重提。但是由于李先生是关心“三农”问题的著名专家,有较高的社会影响力;他在信中又把一些“小问题”提到“国家安全”、“民族安全”的层面,产生了轰动效应。因此这封信至今还在网上热传,越传越广,越炒越热。由于他在信中提出的某些意见和建议,和水稻种子培育、推广种植的发展方向相悖,也不符合我国粮食生产的大战略,其产生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因此笔者冒昧斗胆发表一些不同看法,供读者参考。
       1 我国粮食生产的大战略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如今农业连年丰收,但是还要大量进口粮食。2017年我国大豆净进口9 542万吨,稻米净进口283万吨,小麦净进口442万吨,玉米净进口274.4万吨。粮食的自给率,跌破了87%,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大幅度提高我国粮食产量,今后的进口量可能还会不断增加,中国人的“饭碗”有被外国人操控的风险。要破解这种风险,就得制订和实施正确的粮食生产大战略。制订粮食生产大战略,首先要找出我国粮食产量不足的原因。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唐雪明博士,访遍美国的几个农业大州,他深刻地认识到美国粮食高产的原因,也总结出我国粮食低产的主要因素。
      我国粮食种子培养技术落后,缺乏好的种子。虽然袁隆平院士培育出的杂交水稻是世界先进水平,但推广普及不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益;我国农业模式落后,大多还是以家庭式农业为主,效率低;缺乏高效的农业设备和先进的种植技术;还有就是人均耕地太少,仅1.4亩,排在世界的126位以后。加拿大的人均耕地是我国的18倍,美国是我国的7倍,印度是我国的1.2倍。
      因此,我国粮食生产的大战略至少应该包含以下四方面的内容:第一,采用高科技研发高产良种,推广种植。近期应尽力把杂交稻的效益发挥极致。第二,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提高效率。第三,实行粮食生产高度机械化、科学化。第四,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2 水稻良种培育的方向
      水稻良种的培育,主要有三种方法:杂交育种,通过三系法或两系法杂交育种,转基因育种。还有一些其他育种方法获得的品种,当前通常作为以上三种育种方法的素材使用。
       2.1 普通杂交育种的潜力基本挖尽,培育大幅度增产新品种的希望渺茫
      现在种植的常规水稻品种,基本上都是用杂交育种培育出来的。就是利用异体花粉授粉交配的方法,培育出汇集两个品种互补高产因素的后代,使后代的产量更高。
      水稻高产的决定因素主要有:穗大粒多;结实率高;成穗率高、无效分蘖少;千粒重高;株型紧凑、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多;矮杆,使光合作用的产物尽量少浪费在长杆上;谷草比合适,保证有足够的光合作的叶片面积,又不消耗过多养分;抗病虫;抗倒伏。
      上述各种高产因素,其增产作用的大小相差悬殊,其中以“矮杆”增产作用最大。1959年,黄耀祥先生通过杂交引入矮杆基因育成了中国第一个矮秆籼稻品种“广场矮”,实现世界水稻育种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至上世纪60年代中期,广东省大面积亩产由过去的250公斤左右提高到350-400公斤。
     经过全国上下数以万计育种工作者几十年时间努力,最大限度地将上述高产因素,逐渐转移汇集在下代某些植株上,培育出比较全面具备这些高产因素的后代,造就高产良种,现在我国各地种植的常规稻,基本上都是这样的良种。
     由于水稻高产因素已经最大限度地被利用,因此,用杂交培育更高产的常规水稻品种的潜力基本挖尽,培育大幅度增产的新品种希望渺茫。现在继续用杂交法新培育的常规稻良种,只能是比以往的品种略有增产,或品质略有提高,或用于应对常规稻多年种植后发生的退化。
    用杂交方法培育常规稻良种这项工作,早在几十年前县一级的水稻育种技术人员就能够胜任了,现在还有大量各级育种专家继续在做,根本没有必要让“国宝级”的顶尖大专家来干,就像生产手榴弹的任务无需让我国研制新型战略导弹的总设计师弃职改行来承担的道理一样。
     做水稻杂交,好像打麻将洗一次牌一样将两个品种的基因混合重组,要得到清一色(都是高产基因)一条龙的好牌(高产良种),和买彩票中大奖一样困难,靠的主要还是运气,操作人员的技术高低相对来说是次要的。让袁隆平院士来搞常规稻杂交育种,等于废掉他的“武功”,使他和全国的普通水稻育种人员站在同一个地位,像“买彩票、夺大奖”那样来培育常规稻良种。面临的问题是,纯粹的常规稻杂交育种,已经没有大奖了(大奖早就被黄耀祥先生拿走啊)!假如他经过千百次的努力,能够侥幸夺得“大奖”的话,还得经过4、5年的筛选、培育、稳定、鉴定,才能推广到大田栽培。80多岁的袁老,还能有多少次成功的机遇?
     所以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国内绝大部分育种专家陆续转向三系法杂交稻育种,以及转基因育种。
       2.2 通过三系法或两系法培育出的杂交稻种,增产潜力巨大
      选用两个在遗传上有一定差异,同时它们的优良性状又能互补的水稻品种,进行杂交,生产具有“杂种优势”的第一代杂交种,用于生产,这就是杂交水稻。初期是采用三系法培育杂交水稻种子,这需要“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三系配套育种。不育系为生产大量杂交种子提供了可能性,借助保持系来繁殖不育系,用恢复系给不育系授粉来生产雄性恢复且有优势的杂交稻种子。
      1973年10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并率先将“三系法”杂交水稻应用于生产实践,大面积推广种植,使水稻大幅度增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全国许多育种科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杂交水稻的增产潜力被不断发掘出来。第三期杂交稻“Y两优2号”,2010年9月18日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进行现场测产验收,百亩试验田平均亩产达到926.6公斤。2018年10月29日,袁隆平及其团队培育的第五期超级杂交稻品种“超优千号”,经第三方专家测产,3.39亩试验田实测亩产1203.36公斤。8年时间亩产量提高276.76公斤。可见其增产潜力巨大。所以,努力扩大杂交稻种植面积,尽量发挥其增产潜力,是提高我国粮食产量和种粮效益的有效措施。
      2.3 转基因育种是水稻育种的大方向,其前途不可估量
      杂交育种,三系法或两系法杂交育种,都是通过异花授粉交配进行水稻种内不同品种之间的杂交,只能汇聚两个水稻品种之间的高产因素,因此培育出来的新品种增产潜力终究有限。水稻不可能和禾本科内其他种进行杂交,更不能和非禾本科植物进行杂交,因此就不能汇聚它们高产因素、高品质因素和高性能因素。
      转基因是利用基因的编辑技术,可以精准地将其他生物的高产、高效的目标基因编辑植入水稻,能做到后代的优良特性可预先设计,想要什么就能得到什么。不需要像普通杂交育种那样,如大海捞针般在海量后代中找出良种来。因此,用转基因法培育水稻新品种,目标精准、效率极高,增产潜力可以做到很大,其发展前途无量,是水稻育种的方向。
      不可否认,转基因技术和核能技术一样是把“双刃剑”,如果把有害基因转入水稻等农作物,可能生产出危害人体甚至毁灭人类的农产品;而把高产优质基因转入水稻等农作物,则可以生产出造福人类的高产优质农产品。因此,我们不能谈转基因而色变,更不能全盘否定和彻底封杀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我国必须要用抓原子弹研发那样的劲头去抓转基因,占领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培育出大量优质高产的转基因农作物种子,满足国内需要,尽量不用国外进口的转基因农作物种子,以确保种子安全。
      我国科学家很早就掌握了转基因育种技术。如华中农业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教授张启发院士,早在1998年就主持培育成功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对二化螟和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表现出很强的田间抗性,可大幅度降低水稻生产中农药施用量,显著提高产量。于1999年通过农业部组织的成果鉴定,后来农业部为“华恢1号”颁发了农业生物安全证书。农民种植这种水稻可提高种粮效益,减少粮食中的农药残留,还可以自己留种。如果再开发成为杂交稻,产量可以较大幅度提高,但农民不能自己留种了。
      由于国内对转基因技术应用于粮食作物的安全性存在激烈的争议,研究转基因水稻品种的科学家们承受极其沉重的压力,转基因水稻良种也未批准大田种植,使我国转基因水稻良种的培育研究和种植推广陷入举步维艰的局面!当然,这仅仅是暂时现象,相信很快就会改变。
    3 常规稻新品种培育、种子供应和长期保存
      常规稻品种连续多年种植以后,可能会出现种性退化,导致产量和品质降低。为应对这个问题和企求获得更优质的品种,常规稻新品种的培育开发是不会停止的。1984年-2018年,农业部审定水稻新品种1 383个,其中杂交稻品种1 037个,常规稻品种346个(表1)。各省也审定适合本省种植、或本省培育的水稻新品种,如湖北省同期审定的杂交稻新品种353个(包括不育系),常规稻新品种83个。种子的供应也是充足的,比如2015年我国杂交稻种子实际供应量为25.1万吨,常规稻种子实际供应量为100万吨。
表1  农业部历年审定水稻品种1 383个分年统计(统计截止国审稻2018 6143)
  
年份
  
审定
  
总数
其中:
年份
审定
  
总数
其中:
杂交稻
常规稻
杂交稻
常规稻
2018
268
230
38
2004
61
45
16
2017
178
165
13
2003
88
42
46
2016
65
59
6
2001
35
25
10
2015
53
44
9
2000
13
5
8
2014
47
36
11
1999
24
13
11
2013
43
37
6
1998
11
5
6
2012
44
32
12
1997
1

1
2011
29
26
3
1995
3

3
2010
55
43
12
1994
9
1
8
2009
52
44
8
1993
3
1
2
2008
45
28
17
1992
4

4
2007
52
38
14
1990
23
3
20
2006
86
71
15
1989
10
4
6
2005
59
37
22
1984
22
3
19
总计1 383个,其中杂交稻1 037个(包括不育系),常规稻346个

      植物种子在低温等特定条件下可长期保藏。截止2010年,世界上约有1 750座植物种质资源库,共保存各种种质资源740万份。1962年建立在菲律宾的国际水稻研究所,探索保存全世界水稻品种资源,并无偿向全世界传播,保存了10万多份水稻品种资源,里面必定有大量的中国水稻品种。我国的国家种质库于1986年10月在中国农业科学院落成,隶属于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是全国作物种质资源长期保存与研究中心,种质贮藏温度-18℃±1℃,相对湿度<50%,储藏期限50-100年,可保存种质40余万份,必然会收藏国内水稻品种。设立在杭州中国水稻研究所内的国家水稻种质中期库,1991年正式启用,保存容量为100万份,保存温度-1°C,相对湿度<50%,可使水稻种子保存20年以上(到期前会拿出来栽培,收获新种子再保藏)。这个库内保存的水稻种子,可以随时取用。李昌平先生所说的当地农民选育的“胡选”稻种,如果当时曾经上报上级农技部门命名、审定,就有可能被收藏,现在还可能在种质库里找到;如果没有上报命名和审定,若能知道选种大田推广种植水稻良种的准确名称,那么这个原始品种应该能在水稻种质库里找到。
      可见,李昌平先生担心常规稻灭种和种子断供的事情是不会发生的。某些特殊年份局部地区的农民买不到应急稻种的事情偶有发生,但当时异地种子公司却可能有稻种剩余!因此建议打造水稻种子网上信息平台,把全国所有种子公司的水稻种子余量动态信息放到网上,全面开展水稻种子的网上调拨、预订和邮购业务。使农民买种子和买火车票一样方便。每个种子公司,也都可以迅速从各地调来适用的水稻种子供应当地农民。
      水稻种子由专业的种子公司生产和供应,这是水稻生产产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有利于保证种子质量和降低种植成本,不能一概认为是“垄断”的结果。好比汽车制造厂,大部分零部件是外购的,并不是自己生产。实际上,稍微有点规模的农场或合作社,可以自己搞杂交稻制种,可以自己留常规稻种子并提纯复壮(笔者务农、管农的时候都做过)。不过,即使能做好制种田、留种田的花粉隔离问题,能保证种子的品质,由于制、育种规模过小,产出种子太少,所花费工本折算为种子的价格,往往会远高于种子公司的种子售价,经济上是不合算的。最近几年,人工工价接连上浮,种子公司制种工本必然提高,种子价格上涨一点是可以理解的。
       4 小问题的解决和大战略的展望
      现在农民种地有充分的自主权,自己的土地上要种什么品种的水稻,完全由自己决定,政府一般不会干预。目前他们种杂交稻,说明他们看重杂交稻的高产量和高效益。只是和常规稻比较,要额外花费购买种子的钱。农民们怀念常规稻,只是怀念它可以自己留种的好处,并不想改种常规稻。如果他们真的要改种常规稻,可以提前一年和农技部门联系,或和种子公司签个订购合同,都能解决的。
      至于发生自然灾害,或者"恐怖分子"袭击种子仓库,这都是局部性的偶发事件、或概率极小的事件。中国幅员那么大,各地可以调制种子过来,通常不会形成大问题。因此,李先生把这种局部偶发问题提高到“国家安全”、“民族安全”的高度,太夸张了。显然,他提出一系列基于“计划经济”时代思路的庞大解决方案,也很不现实。尤其是缩小或限制杂交稻的种植比例,大错特错。因为这个比例是农民自由种植情况下自然形成的,政府一般不控制。
      如果为了应对“万一”出现杂交稻种子断供的局面,计划采用常规稻种子应急替补方法的话,各地也可以采取“自力更生、藏种子于农民”办法。
      建议杂交稻全覆盖县市的农技部门,调查一下本县市有无常规稻种植,如果有,最好选定某个地区,计划将他们生产出来的稻谷作为备用种子,救急需要时由种粮户上门向他们以稍高于市场价购买,也可以让种杂交稻的农户提前拿稻谷来调换备用。如果没有,就动员某地区的农民改种常规稻,给与适度的政策倾斜扶持。
      此外,也可以建议本县市有条件的农业合作社或私营农场选出一块土地种常规稻,并做提纯复壮工作。等到来年杂交稻播种插秧以后,就把这批常规稻谷当做口粮消费掉。
      种杂交稻需要更多的肥料,使种粮效益大打折扣,这是农民心头的彻痛,急切希望出台有效的解决方法,以提高种粮效益。解决这个问题,改种常规稻不是最好的办法,目前看来解决种植杂交稻肥料成本高问题的远景还不错。
      浙江政务网2017年7月18日报道,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梁岩博士,在研究豆科植物共生固氮的固氮机理,已经看到一线曙光,技术成熟以后,就可以将豆科作物的相关基因转入各种粮食作物中,届时,种粮就和种豆一样,不用施氮肥了,就会出现“种粮不用肥,越种地越肥”效果。杂交稻的增产潜力也可以做到极致发挥(通常得先用杂交或转基因等技术改变成陆生稻),农民的种粮效益可以大幅度提高。
      实施第四条粮食生产的大战略,大规模扩大粮田面积的工作已经启动,并初见成效。1986年,毕业于湛江农业专科学校的陈日胜先生在普查海滩红树林资源时发现野生海水稻,从此开启海水稻的育种研究,经过近3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培育出“海稻86”这一宝贵的稻种资源。2014年11月,陈日胜带领的科研团队第一次完成海稻全基因组测序,填补了海稻分子研究的空白。使我国海水稻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处于“领跑者”地位,陈日胜先生也被誉为“海水稻之父”。
      2016年袁隆平团队开始研究海水杂交稻,2017年5月7日青岛海水稻研究发展中心正式揭牌成立,由袁隆平院士担任主任和首席科学家,整合国内外在水稻遗传育种和植物光合作用研究领域顶尖科技人才,建设起一流研发团队。当年9月28日,现场收割测产结果编号yc0045的水稻在6‰盐度条件下,亩产量为620.95公斤。袁隆平院士曾向媒体表示,如果将中国一百万平方公里的荒地(含盐或含碱过高)的十分之一的面积种植海水稻,就可以让中国的稻米产量提高近20%,多产出5 000万吨粮食。
       5 小结
      当前农民种粮成本升高、效益降低,国家进口粮食连年增加,这是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实施大战略、推广高科技,使粮食产量和种粮效益大幅度提高。改种常规稻,不是解决中国粮食生产问题、农民种粮效益问题的“万能钥匙”!
      袁隆平院士是我国实施粮食生产大战略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率领的团队正在不断取得巨大成就,推动全国粮食生产大战略的实施。李昌平先生忧国忧民、体恤农民,用心良苦,精神可嘉!虽然他在公开信中说了几句外行话,也是由于“隔行如隔山”的缘故,民众自然会谅解的。


      参考文献:
[1] 李昌平. 能否给农民留几粒真正的种子 [N] 南方农村报,2011-4-26.
[2] 为何说中国水稻育种震惊了世界?![N]南方农村报,2017-03-31.
[3] 国家水稻数据中心.水稻品种及其谱系数据库.
[4]孔宪琴等.水稻等重要作物种子的保存与管理体系研究.[J]中国稻米,2018-07-20.
[5] 探秘非豆科植物固氮的信使——记浙江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浙江大学研究员梁岩.浙江政务报网,2017-07-18.
[6] 海水稻:一个种植界的哥德巴赫猜想 522粒种子陈日胜为百姓圆梦.华东在线资讯中心,2014-10-21.
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9/1108/8037025056002062.shtm



试论我国粮食生产的大战略和几个小问题.docx

101.7 KB, 下载次数: 23

 楼主| lintkk 发表于 2019-11-2 14:5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ntkk 于 2019-11-7 17:34 编辑

感谢各位阅读捧场。
下一贴,附上李昌平先生的原文。
 楼主| lintkk 发表于 2019-11-3 06:46: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lintkk 于 2019-11-7 17:34 编辑

《致袁隆平老师的一封公开信》
作者:李昌平

尊敬的袁老师,您好!
      我是一位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学生,也是您忠实的粉丝。
      您是当之无愧的杂交稻之父,13亿中国人能够吃饱饭的第一功臣。
      您80高龄了,还在继续攀登杂交稻的新高峰,我相信您一定会研究出更高产的杂交稻新品种。可我却希望您老在有生之年放弃杂交稻新高峰的攀登,转向培育常规水稻品种。您可能以为我这后生胡言乱语,但请您听我把话说完。
      我之所以劝您老在有生之年放弃继续攀登杂交稻新高峰,转向常规水稻品种的培育,主要基于这样几个理由:
      第一,国家安全需要常规种子,民族安全需要常规种子。
      现在的种子发展趋势是杂交化、转基因化,种子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种子了。
      育种科学家和种业资本家们为了获得种子垄断收益,一直在不遗余力的消灭农民的常规种子。中国农民几乎没有任何一粒属于自己的真正意义上的种子了。我这段时间在北京市平谷区的一个村子里种3分地,几乎在种子公司买不到一粒常规种子,都是断子绝孙的“种子”。我因此感到很不安。农民没有自己的种子了,假如有一天,出现了某种特殊情况,譬如种子基地或种子仓库被“恐怖分子”袭击了,或播种后出现大面积天灾导致必须补种,等等,农民种什么呢?中国人吃什么呢?这事关国家和民族的安危。
      第二,从节约肥料和绿色农业的角度考虑,中国需要常规种子。
      一般的常规(稻)作物,虽然产量比杂交(稻)作物低15-20%,但是,化肥农药的使用量要少20%左右。我国虽然用全球7%耕地养活了全球20%的人口,却使用了全球35%的化肥。我国钾肥自给率15%,磷肥只能用30年了,N肥也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您现在培育的超级稻,产量虽然很高,但需要投入的肥料、农药等也是同步上升的。
      第三,常规农作物(稻)也能高产,也可保障粮食安全。
      我上世纪90年代在湖北监利县周沟乡任乡党委书记的时候,当地有个姓胡的农民选育过一个常规中稻品种,人们都叫该品种为“胡选”,产量和杂交中稻“汕优63”差不多,亩产1200斤左右。“胡选”1亩地也只需2-3斤种子,且种子可连续使用多年,因为产量高、用种少,当地农民也把“胡选”叫“稀插”。“胡选”深受监利农民欢迎,在监利中部地区占据主流位置10年不衰。只可惜,由于所有的种子研发部门都追求杂交种子垄断利润,都视“胡选”为眼中钉、肉中刺,在我调离周沟乡后,再没有政府投入经费对“胡选”提纯复壮,“胡选”在1999年后被杂交稻消灭了。另外,我1993-1996年在周沟任书记的4年里,双季稻面积达到70%,多个常规早稻品种单产也能过千斤/亩,早晚两季过1吨/亩。全国18亿亩耕地,如果有5亿亩吨粮田,就是10000亿斤(2010年全国粮食总产为10900亿斤),足够养活13亿中国人。
      第四,农民自主应对自然灾害需要常规稻种子。
      我的家乡湖北监利经常受水灾,记得1997和1998连续两年中稻淹水,水退后,灾民们都是用自家的常规早稻“翻秋”(把早稻当晚稻种)自救,1亩翻秋稻也能收500斤左右,解决灾民的口粮没有问题。2010年,我的家乡也有一定面积的中稻淹水了,但由于农民没有了常规稻谷,灾后的稻田最终只能撂荒,等吃政府救济粮。中国这么大一个国家,每年都频繁发展各种各样大大小小的自然灾后,农民补种自救是最有效的抗灾,不能消灭农民自己的常规种子啊!
      第五,农民怀念自己的常规稻种子。
      上个世纪80年代,杂交稻还没有普及,农民家家户户都有常规种子,那个时候3斤稻谷换1斤杂交稻种子。现在差不多是20斤稻谷换1斤杂交稻种子,且只能种一季,不能留种。我依然清晰的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农民用2斤稻谷可以换得1斤常规稻种子,而常规稻种子可以连续种3-4年。杂交稻种子虽然增长,但随着农民常规种子的消灭,其价格越来越高,导致农民增长很难增收。
      第六,在袁老师您的带领下,中国攀登杂交种子新高峰的后来者趋之若鹜,无穷无尽。
      现在千千万万的育种专家们又在华中农业大学张启发教授的带领下踏上了攀登转基因种子高峰的征程。袁老师,您的粉丝我以为,以您老人家为代表的育种科学家群体,虽然为人类的食物安全做出了不朽的丰功伟绩,但也有可能因为追求垄断商业利益而剥夺农民的种子主权,最终给人类带来灾难性的后果。袁老师,您的粉丝我建议您老人家在您的有生之年,带头把种子主权还给农民,为农民多培育一些优良的常规种子。
      袁老师,您为人类的食物安全做出的贡献是彪炳史册的,但您也可能是消灭农民种子主权的第一人,尽管您是无意识的。最近一些年,我国种子战略、特别是转基因种子战略有点乱,13亿人口的中国,需要您老人家回过头去严肃思考国家的种子战略。能不能立法规定:必须保留30%的常规种子;全国确立10个县为常规种子种植区;国家设立种子粮库(可做种子用的商品粮储备库)等等。
      袁老师,我之所以给您写信讨论种子问题,而不是给政府部门写信,是因为我觉得您老是个严肃的科学家,是个可以从商业战车上从容走下来的科学家。很多政府官员和科学家做不到这点,我相信您能!
      我是您的粉丝!您的粉丝希望您在500年后也依然是个伟大的科学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中广网讯(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12447号-10

GMT+8, 2024-4-20 19:11 , Processed in 0.021816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