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6235|回复: 16

下载CA在美国的艰难历程

[复制链接]
Phoebe20085 发表于 2013-2-20 16: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

目前中国广电正处于三网融合以及终端智能化的关键时期,有线电视终端已经开始被各种智能终端包围,尽快淘汰落后的CA技术,实施DCAS显得尤为迫切。

有道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回顾美国电视运营商发展DCAS的历程,总结其推行DCAS的经验教训并加以借鉴,可以让我们看清未来,抓住历史机遇,改变被动的命运。
  
前言:

数字电视发展到现阶段已开始遇到瓶颈,越来越多的人士已经意识到,下载CA(DCAS)是广电数字电视突破发展瓶颈的关键技术。我国的下载CA从国家广电总局2010年开始立项,2012年标准发布[ 参见《CCBN2012科技司孙苏川:DCAS加快推进NGB建设》, 至今已经有3年时间了,但实际推广却不尽人意。

2005-2008年期间,DCAS技术在美国有线电视界曾经是一项被寄予厚望,且炙手可热的技术,但最终却偃旗息鼓,其诡异而坎坷的发展历程值得我们回顾。

本文就下载CA在美国的坎坷发展历程进行分析,总结其中的经验教训,以避免我国有线电视产业重走弯路,促进其健康发展。

下载CA概念从何时开始提出?

虽然下载CA技术于2012年率先在中国实现了标准化,但曾经在美国被讨论了很多年。关于下载CA实施的最早报道是2005年11月30日《三星电子与CableLabs签署了一项关于采用创新的DCAS技术的协议》的新闻。但实际上,该协议以及后来其它CE(消费电子)厂商签署的类似合作协议都只是仅仅停留在纸面上,并未真正的付诸实施。2008年6月,一位在与有线电视相关的软硬件行业供职十几年、曾担任CTO的美国业内专家Bruce Bahlmann,发表了一篇名为《Reality Check: Whatever Happened to DCAS?》(实事证明:DCAS到底发生了什么?)的文章,其中指出,早在2000年,DCAS就在行业内获得了广泛的兴趣。可见,下载CA技术在美国引起关注已经有长达十几年的时间,在这就给人一个疑问,既然下载CA技术早在十几年前就引起如此高的重视,为什么到现在仍处于只闻雷声不见雨的状态?相信这也是整个行业都感兴趣的话题。但对DCAS的探讨不能独立进行,还得从CableCARD说起。

从对CableCARD寄予厚望到彻底失败

美国的CableCARD与欧洲的DVB-CI定义类似,二者几乎是同时开展“机卡分离”标准的制定。1996年,美国国会通过并颁布的电信法,其中有关章节指示联邦通讯委员会(FCC)建立安全分离机制,即后来的CableCARD机制。该标准由美国行业技术组织CableLabls制定[ 与CableCARD相关的信息参见http://en.wikipedia.org/wiki/CableCARD],意在为第三方机顶盒创建一个更具竞争力的公平的市场,强调机顶盒能够从任何制造商或零售商处购买,而不局限于某个运营商,也就是要实现机顶盒的市场化。次年2月,欧洲DVB组织发布DVB CI技术标准。可见,作为技术发达的欧美国家,政府及有关组织对于规范数字电视的健康和标准化发展非常重视。

1998年6月11日,FCC根据相关方的安全意见及建议,要求有线运营商要在2000年7月1日前能够提供可分离的安全装置,这是FCC第一次给运营商设置时间表。美国有线电视采用了无卡CA技术,不需要像欧洲那样在大卡中再插入一张小卡,而是直接把涉及CA的最核心算法和密钥等秘密数据全部放到一张CableCARD之中,在安全方面要求更高。实施了CableCARD安全分离后的机顶盒可以由任意消费电子厂商生产,但这会影响美国运营商机顶盒的主要供应商MOTO和SA(后被Cisco收购)的垄断利益,这也注定了美国的CableCARD之路不平坦。

美国有线电视收费也比较高,不容许出现安全问题。因此安全问题也就变成了双寡头说服运营商拖延实施CableCARD的最好借口。最终,在FCC的施压下,直到2004年8月,在经历了接近8年的努力,才诞生第一款CableCARD装置。为了敦促运营商实施机卡分离措施,FCC要求运营商从2005年1月1日之后,开始实施“机卡分离”,并禁止运营商提供安全集成式的机顶盒。中间仅仅几个月的时间FCC就提出这样的要求,FCC如此心急,一方面说明站在政府的角度,规范有线行业工业化发展的紧迫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来自各方的压力的巨大。CableCARD本身有很多缺陷,太过仓促让运营商难以接受,于是他们开始向FCC上访,诉诸法院,甚至把希望寄托于换掉FCC主席, 由此可见双方关系的紧张程度。经过多次讨价还价,“机卡分离”政策被推迟到2007年7月1日开始执行,美国消费电子企业欢欣鼓舞,声称打赢了与有线电视业的“独立战争”。但直到2009年底,“机卡分离”进展仍十分有限,一向强势的FCC罕见地被迫承认“机卡分离”是一个失败[ 参见:《重读“从FCC放弃CableCARD看机卡分离”》]。

FCC从1996年开始接到国会指令建立CableCARD机制,到2009年宣告失败,中间经历了13年时间,可见在广电行业实施“机卡分离”的难度有多高。在这场马拉松式的较量中,FCC、CE(消费电子协会)、乃至有线运营商,都为实现机顶盒的通用做着不懈的努力。虽然CableCARD是一种妥协和有缺陷的解决方案,但也算是消费电子(CE)界8年漫长抗战的收获。

美国作为世界第一的科技大国,他们很清楚CableCARD的缺陷。所以有相当长的时间,美国有线界曾将目光聚焦在更为理想的下载CA(DCAS)技术上,他们为部署DCAS争取时间而多次向FCC申请弃权(弃用CableCARD)许可,要求推迟CableCARD部署计划,这成为有线界与FCC交恶的主要原因,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即使科技发达的美国政府,也有可能阻碍技术创新。

 楼主| Phoebe20085 发表于 2013-2-20 16:3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有线界对DCAS的探讨   

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下载CA的实现需要芯片的支持,终端芯片至少需要有唯一的ID号,也就是所谓的安全芯片,对于一些加入算法的芯片,也有CA公司称之谓高级安全功能芯片。同时下载CA在终端的实施也需要一个统一的接口规范,以及方便下载更换CA安全机制的环境。另外下载CA的实施前端还需要一个认证中心,负责对终端的合法性认证。细心者从上述描述中可以看到,这些特征实际上就是智能电视终端所具备的环境,而十几年前这些条件并不具备。

在10年前,每个芯片在生产过程中设置一个唯一的ID号是一个难以做到的事情,而且非常昂贵,机顶盒作为一个软硬件高度集成的设备不具备DCAS的运行环境。换句话说,DCAS的实现需要一个类似现在智能终端的综合产业环境,但DCAS生不逢时,这就注定了美国当时DCAS在很大程度上处于探讨阶段。从Bruce Bahlmann的文章中一个表格可以看出,有众多声称能够提供DCAS的公司,但基于传统的软硬件捆绑的嵌入式系统,实际进展非常缓慢。

  表1:截至2008年7月,各DCAS方案的状况:
  
从中可以看到,主要的CA提供商都参与了DCAS进程,DCAS在美国业界受重视的程度可见一斑。

为了DCAS的实施,由全美三大有线电视运营商Comcast、Time Warner Cable和Cox Communications,于2004年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组织PolyCipher,意在推动DCAS。另外,2006年,有线电视和通讯协会(NCTA)向FCC还递交了一份文件,计划在2008年7月开始停止部署集成嵌入式机顶盒,要求全美运营商开始部署支持DCAS的机顶盒[ 参见《PolyCipher为可下载CA进行关键的努力》 ]。同年10月,有线电视运营商Charter通讯和Verizon向FCC提出申请,正式要求FCC放弃即将到来的针对部署集成安全式机顶盒的禁令(FCC与有线业者达成2007年7月结束集成安全式机顶盒部署,全面实施CableCARD机卡分离的期限)[ 参见《运营商机顶盒豁免申请势头不减》]。直到最近,在FCC宣告CableCARD失败多年后,Charter Communications还向FCC提出类似的申请。

鉴于CabelCARD的高成本以及诸多技术局限性(最主要的一个是不支持双向),在2007年7月1日,有线运营商实施CableCARD机卡分离大限前不到半年的时间,运营商们纷纷上书FCC申请弃权(弃用CableCARD)许可,目的是争取足够的时间部署DCAS,但FCC依然固执己见,坚持原有期限不变,并声称DCAS符合规则[ 参见《FCC拒绝Comcast安全集成机顶盒,说DCAS符合规则》],但并不具备实施条件。

其间,CableLabls还定义了基于Java的OCAP(OpenCable Application Platform)中间件(类似于中国NGB中间件),这个中间件本来计划用于支持交互式CableCARD2.0,但由于CableCARD本身固有的许多缺陷,导致CableCARD2.0一直没有真正实现,用户和运营商都对CableCARD不积极,运营商希望OCAP用于DCAS,这就接近现在中国基于NGB中间件的DCAS设想。可见,美国的有线电视运营商为能有更高水平的有线电视产业的工业化尽了最大努力,对DCAS寄予厚望。

直到2008年,为了DCAS而成立的PolyCipher,花费了超过5000万(也有说法是2-3亿美元)。这很容易理解,毕竟PolyCipher本身是具有运营商的背景,而不是专业的技术开发公司,4年以后,基因的不同导致想取得DCAS技术突破的PolyCipher进入黑夜[ 参见《PolyCipher进入黑夜》]。按中国的说法,毕竟是隔行如隔山。最后运营商们邀请双寡头(摩托和思科)和其它CA公司帮助PolyCipher完成DCAS[ 参见《MSOs invite duopoly to finish Polycipher DCAS》]。

也许,这正中寡头门的下怀,给了他们埋葬DCAS的机会,致使最先提出下载CA的美国,在下载CA技术方面至今没有建树,DCAS在美国销声匿迹了。
 楼主| Phoebe20085 发表于 2013-2-20 16:41: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hoebe20085 于 2013-2-20 16:45 编辑
Phoebe20085 发表于 2013-2-20 16:34
美国有线界对DCAS的探讨   

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下载CA的实现需要芯片的支持,终端芯片至少需要有唯 ...


美国DCAS衰败原因之一:运营商与虎谋皮

不论CableCARD还是下载CA,目的都是将安全与主机进行分离,使得机顶盒能够和电视机一样实现市场化销售,引入CE产业,建立起高水平的有线电视工业体系。另一方面,只要有线电视成功地实施了下载CA,卫星、以及其它小型运营商也会从DCAS带来的机顶盒市场化及数字电视终端消费电子化中受益,这和中国制定NGB下载CA的目标是一致的。

 楼主| Phoebe20085 发表于 2013-2-20 16:4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hoebe20085 于 2013-2-20 16:46 编辑

具体请参见下载CA在美国的艰难历程http://soft.dvbcn.com/2013/02/20-98330_2.html
广电潜水员 发表于 2013-2-20 17:33: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广电潜水员 于 2013-2-20 17:33 编辑

值得学习!中国的广电真的应该好好借鉴一下,DCAS在中国到底会走怎样的路啊。。。。
花和尚 发表于 2013-2-20 20:56:46 | 显示全部楼层
DCAS道路坎坷,前途光明!
ysj113 发表于 2013-2-22 10: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应该走一条自己的路,吸取国外的经验,走好DCAS这条路!
wangjf61@hotmai 发表于 2013-6-1 15:4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障碍很多呀 ,希望中国能走好这条路。。。:P:(
wangjf61@hotmai 发表于 2013-6-1 15:42:02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加油加油。
 楼主| Phoebe20085 发表于 2013-9-13 09:14:23 | 显示全部楼层
专注中……
 楼主| Phoebe20085 发表于 2013-9-18 16:33: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hoebe20085 于 2013-9-18 16:38 编辑

    刚刚发现有网站出现了支持下载CA与智能卡CA的机顶盒,而且是具备观看广电直播与网络视频的双重功能,与大家分享下http://www.sd001.com/article-38656-1.html
    据说目前测试阶段,还可免费领取试用,截至到9.22日,感兴趣可以看看http://e.weibo.com/3631205364/A9Qntss0M?ref=http%3A%2F%2Fe.weibo.com%2Fu%2F3631205364%3Fref%3Dhttp%253A%252F%252Fweibo.com%252F1570160557%252Fmyfollow
勤学苦练 发表于 2014-8-12 19:17: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可以看一下
勤学苦练 发表于 2014-8-12 19:28:26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DCAS衰败原因之一:运营商与虎谋皮

这个虎是指什么?
 楼主| Phoebe20085 发表于 2014-8-13 10:00:00 | 显示全部楼层

“虎”指既得利益者。DCAS的推出实际上是革既得利益者的命,与虎谋皮,最终计划只能流产。
勤学苦练 发表于 2014-8-13 11:16:11 | 显示全部楼层
:victory:                       
说实话 发表于 2014-8-30 00: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言下之义,好像下载CA在中国是一帆风顺,其实不仅是既得利益问题,而是下载CA本身是否实用是否就一劳永逸?所以不论在哪里就都成了艰难历程。
勤学苦练 发表于 2016-6-19 16:51:47 | 显示全部楼层
: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中广网讯(北京)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京ICP备16012447号-10

GMT+8, 2024-5-2 16:22 , Processed in 0.060441 second(s), 17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